江南体育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他们还保留着高中生阶段的活泼、好奇和冲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未成熟,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困惑,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追赶时尚潮流,关注服饰的流行趋势,他们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观,赢得自信与肯定[3]。但由于对自身身份和服饰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的服饰衍生出许多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适宜的打扮。对于高校非服装专业的同学来说,很多杂志、电视、明星的着装让他们感到非常羡慕,但对服饰的流行文化了解得非常少,大学生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简单复制。在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对流行的造势,最先接受时尚变化的是青年学生,在对流行变迁的追逐过程中,更替一个又一个流行[4]。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流行适合自己,不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对服装艺术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江南体育,如对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服饰的艺术魅力,服装风格艺术等都了解甚微,大学生现有的服饰素养,普遍不适宜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社交礼仪等需要。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非理性的,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穿出不得体的衣装,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基本风格(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了解,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江南体育。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提出美学理念,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结合设计案例,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线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分析他们的作品,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大学生逐一领会,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美,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现场抽取学生,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服饰礼仪讲解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服饰礼仪原则、着装技巧,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着装,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使他们掌握服饰礼仪的TPO原则和着装技巧,形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2.课题训练尽可能与实际生活应用和需求挂钩,以实物完成形式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从服装、服饰配件到家居饰品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要保持与设计主体风格的一致性。
3.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服装的产品结构,还要了解其他相关的服饰配件及家居饰品的设计,这也是课题设计具有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与重视程度。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性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比重,能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1.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要学习设计的方法,更要做到从设计到产品实现的过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做中体会。通过实践来掌握从设计到产品的具体过程及相关的制作工艺知识,这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教江南体育、学、做合一”。特别是在基础技能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现有条件允许下,要求学生具体做出产品实物,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的过程来体会与掌握其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2.在重视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内容实践性的同时,注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至关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强调设计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将学习的服装色彩设计、服饰图案、服装材料设计的课程及服饰手工艺的制作有效结合起来,进而丰富服饰手工艺课程的教学。
3.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重要之处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关系到两方面:学生对课题训练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对课题训练的共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及设计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服饰图案设计策划书内容:体现服饰图案设计构思及成品制作全过程。构思阶段—市场调查及流行趋势的分析报告创作灵感来源主题风格的确定设计的理念与图案的说明草图与效果图的绘制完成阶段—产品的结构与组合材料的选择与测试制作过程的工作照全部成品的图片作者介绍设计策划书是学生在设计课题或练习过程中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通过大量多媒体手段表现和说明设计方案,它也是衡量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学生通过设计说明书,不仅记录下完整的设计过程,而且还把自己对课题设计的思考、理解和认识奉献给每一位参加者。设计策划书包括三方面:
1.课题设计说明书包括构思阶段和完成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详细的要求了解教师布置课题的用意,全面、准确理解课题的训练目的和原因,而这种理解将随着与教师的讨论、交流,强化设计过程,使课题的设计进而深化。
2.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设计方法探讨。学生在设计说明书上不仅有对教师设置的课题的理解,更重要的还有自己对课题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可能是对设计的独到见解,从而说明自己为什么要从这一角度或用这一方法来解决教师所布置的课题。
3.设计策划书设计是一次多媒体课件与版式设计的实践。多媒体的运用和版式设计形式虽然不是设计课题的重点,规格也没有统一要求,但它体现服饰图案设计构思及成品制作全过程。策划书本身又是一个视觉传达项目训练,设计者应把握说明书的设计风格与他最想表达的设计内容、主体及其与众不同的特征相一致。
课题训练的最后阶段,是设计课题训练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设计理念的表达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在设计作品全部完成后,把自己对体现服饰图案设计构思及成品制作全过程的处理方法,通过陈述与展示两种形式向全体师生表达清楚,由师生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再由教师指出课题设计作品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重视陈述。学生在经过几周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设计劳动后,其设计结果可望获得大家的认可。陈述的好处,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述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服装设计师必不可少的素质。其次,陈述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习别人的课题设计的相关内容、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总之,陈述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设计理念并提供展示自己形象的机会。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服装业成衣生产的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树立、把握、运作服装品牌的形象效应,不单是款式设计方面的问题。
我国现今的服装行业可分为订单生产、品牌经营、批发加工等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从管理手段、技术设备到品牌价值含量差别都很大,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式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策划、广告宣传、店面陈列等环节,就来样加工型企业而言,产品报价、成本核算的高低是能否抓住客户的首要关键,而成本核算与主辅料成本(供应渠道价格的差别)、加工成本,管理费用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所以,企业要求专业毕业生不光是理论中的纸上谈兵,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我国在近20年的服装专业教育中,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毕业的专业人才能力单一,在专业实践中先天不足,专业上缺乏现代化的操作理念及品牌运作意识。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实践,我们不难看到现在国内的服装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中急需懂技本、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风格的高级专业人才。
就服装院校而言,学生应该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突出模仿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定为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服装专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和市场。
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
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至符合设计意念――样衣编号――根据市场确定生产数量――采购面料大货――下单――销售――售后反馈,基本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着由一个理念转化成成品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一)学习成绩低,动手能力差。中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态度松懈,课上睡觉、聊天、偷懒甚至逃课行为严重。一些中职院校采取毕业分配政策,学生缺少工作压力,学习更加消极应付,考试敷衍。服装设计专业需要学生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不少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作图、绘制等专业知识一窍不通,造成教师教学困境。
(二)专业水平低,缺乏创新思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少了解,既缺少学习的兴趣,又不具备学习需要的专业知识,造成专业水平较低,成绩下滑严重。九年义务教育的理论式学习,使大多数学生缺少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在本专业的设计任务上因循守旧、毫无新意,这对服装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服装设计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而产生的比较热门的专业,在此专业领域上,国内发展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备和体系化的理论,教育界也缺少相对专业的案例指导,大多数教师没有经历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一些教师具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是缺少教学经验,没有正确的表达办法。一些教师只是依靠对书本和理论的研究学习,为学生执教,学习效果与社会实践不相符合。总之,缺少专业性和学术性兼备的优秀教师,是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手段传统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指导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动手实践和练习操作是中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时代感、设计感、创新精神要求较强的服装设计专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缺乏规划,某些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过于狭窄,一些课程专业感过强,学习缺乏递进性和层次感,造成课程培养体系结构的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习难度加大。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一些抽象、繁琐的专业课程仅仅依靠课上讲解实现,学生缺少深入的认识,无法促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缺少正确的认识,涉及到服装的字眼,就简单的定义为裁剪、服装搭配、穿衣打扮等,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轻视,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懈怠,课程学习不够认真。一些学生以求职为主要目的,平时只学习专业课程,对于一些数学、英语等基础性知识视而不见。缺少基础性知识作为指导,学习成绩下降,以后的职业生涯难以有较大的发展、进步空间。
(一)课上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应该从创新课上教学手段入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不断提高身体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课程教学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专业知识书籍,关注社会上有关专业动态,提高自身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水平上,学习借鉴其他行业、其他院校优秀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技巧,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学科理论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教材、教师讲解与教学辅导工具的结合,活跃课堂,如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本专业的优秀服装设计作品,向学生展示有关专业奖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应该自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向教师的请教,加深对该专业的正确理解,开阔视野,提升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下学习,增强学生专业兴趣。服装设计专业不是一门孤立的、枯燥的、内容繁琐的专业,而是一门趣味性十足、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学习的亮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课上面对课本和文字的过程,还可以利用课下生活的乐趣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服装设计专业江南体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本专业有着精密联系的书籍和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去查阅书籍、浏览网站,通过教学知识的应用与总结,发现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服装设计也与时尚、电影、娱乐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少学生热衷看电影明星参加典礼、时尚街拍、模特走秀,这些明星衣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专业服装设计和发展的最新方向。教师可以顺应学生喜好,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此进行专业点评,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考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不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发展成社会需要的服装设计专业优秀人才。
[1]胡艾叶.浅析中职服装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12,08.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兴趣是学好的前提。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服装设计、美术接触较少,基础薄弱,加上刚刚接触,概念、新词较多且枯燥单调,及不像服装结构课有那样直观的线条和样式;也不像裁制课那样动手操作;是纯理论性的东西,需要理解;加之色彩、构图、线条、搭配对于审美意识不强的学生来说很不容易,搞不好学生很快就会对着门课程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在与学生的初期接触中,应以尽快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应抛开书本,不按现行的教材章节进行,而应从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同学心心目中的偶像(如歌星、影星等)着装入手。从款式、色彩、搭配、点缀等细节分析他们着装成功的特点。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根据自身的体型、肤色、及心理需求,为自己设计出理想的着装、再为家人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活动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积极性。在这一系列的设计过程中穿插课本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承载当今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黑板上画上几个图案、拿一块布在人的模特上比划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设计课上要加入多媒体技术,并在老师的授意下亲自操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让空间抽象的设计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能在不断的修改和变更中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比如:将一些大师的作品或一些代表性人物的着装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解析,在教学手法上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材料等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这种着装的深层含义以及设计理念、面料的选用、制作方法等。让学生自己树立强烈的设计欲望,让他们明白从何处下手,设计的效果通过裁剪、缝制和搭配才能完美的体现。
学生是主体,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在服装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其广博的知识,超前的思维,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服装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坚实的设计技巧和制作技能,还需不断的去涉猎新的知识,感受大自然,从生活点滴中激发灵感,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通过媒体、扑捉当前社会新的流行趋势,更好的为提高服装美术教学质量服务。课程设置上,以绘画训练为基础,不仅要画好服装款式,效果图,更主要的是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类法则的理解。根据学生美术基础差得实际情况,在教材内容上重点增加学生最易掌握的,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教学。
首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服装的变化也不断加快。人们的个性表现以及独特思维,也是服装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因素,这也给服装设计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服装美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要学生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美、发现美,为服装设计积累更多更新的知识元素。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设计的基础,它阐述了服装材料的原料、结构、品种、性能、应用、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做好服装材料学的教学工作,为服装专业的其他课程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了一些探讨。
在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纸样基础、服装工艺基础的同时,我们开设了服装材料课程。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为款式、色彩、材料,所以从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师、服装材料与服装工艺师、服装材料与穿着者等关系来阐述服装材料的地位与重要性,吸引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对服装材料的认识与选择应用能力的培养,注意对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加工内在联系的阐述,并要强调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评价和感性评价相结合的观点。
教学过程中避免理论知识讲授过于枯燥无味,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实物观察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各种材料的认识和鉴别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理论知识讲授过于枯燥无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大量的服装图片来加深同学们对材料的认识和选用,并附相应的面料样卡让同学们分析和鉴别。
通过引导性互动和讨论性互动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理解、巩固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首先,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不同特征的服装材料样卡,并按原料、结构、风格分类。在讲述相关面料时,让学生观看样布,进行实物比较,通过对样布的手感与目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纤维、纱线、织物组织结构知识,分析该材料的基本性能。
其次,以学生身上穿的服装作为切入点,讨论材料的舒适性能、外观性能等,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
最后,就日常服装的种类,采用讨论性互动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服装材料的性能以及风格特征,合理进行材料选择。
通过带学生到市场调研,不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从课堂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建立起教学、实际、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面对千变万化、色彩缤纷的服装面料(包括新开发的面料),学生的鉴别能力与应用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让学生到不同的服装企业、大型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品牌服装的材料使用情况和销售情况,并组织学生讨论品牌服装在设计中是如何用服装材料(面料和辅料)来表达它的设计理念,并根据销售量和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认同程度,结合当时的流行趋势、服装色彩、款式等来分析服装材料的使用是否传情达意,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服装所要表现的主题等,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服装材料的鉴别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到各面料市场,收集各种各样的服装材料小样,并分类整理成册,注明其名称、纤维原料成分、纱支粗细、织物组织等;分析其舒适性能(吸湿透气性、弹性、悬垂性等)、外观性能、耐牢性能、感官性能等特点。
服装的色彩与造型通过不同的材料表现出风格各异的效果,在款式与色彩不变的情况下,不同风格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怎样选择与服装款式相协调的面料,如何运用不同质感、不同手感、不同肌理的效果来完善服装设计,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设计环节。为此我们要求学生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的练习:
1.根据面料的品种、质感、肌理和性能简述适合的服装类型和款式,可对以下面料的运用进行论述。如:不同光泽效果的面料、柔软型面料、挺括型面料、透明效果面料、立体感面料、弹性面料、粗厚蓬松面料、绒毛型面料、有花纹图案面料。
2.根据面料的色彩简述适合的服装类型和款式。例如相同质地不同色彩的面料设计出来的服装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而相同色彩不同质地的面料也能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服装,如:黑色的丝绸显得高贵,黑色的毛呢显得庄重,黑色的皮革显得冷峻。
3.面料的选择与搭配。同类面料的搭配:主要指色彩和图案的搭配,要求注意整体效果;面料质感的对比搭配,运用表面肌理不同的面料组合设计;面料厚与薄的搭配;透明与不透明的搭配;弹性面料与非弹性面料的搭配。
4.面料与辅料之间的组合设计练习。通过实例进行里料的选配、纽扣的选配、装饰材料的选配、絮填料的选配、衬垫的选配、线类的选配、标志类的选配等。
5.不同类型服装的材料方案。对不同类型服装的材料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了解各种具体的方案及其特点。从下面几类常规服装选配材料:正装与礼服系列、华服系列、女装、休闲装系列、职业装、家居服系列、运动装、大衣与风衣系列、童装、针织服装、皮革与毛皮服装等。
随着天然纤维资源日趋紧张,以高科技为动力的材料革命引起了服装面料乃至服装的飞跃发展,独特的创意已不再是顾客购买服装的唯一目的,材料的应用成为服装界竞争的法宝。所以,高校服装材料的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把握先进的材料科技知识,才能使学生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
[1]马大力、杨颐、陈金怡著《新型服装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当今社会,伴随着我国人口的日渐增长形成了庞大的消费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在乎,选择服装是也不单单只是看中服装的实用性,开始追求时尚感和个性化。因此,服装的周期开始缩短,针对此问题改革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加快学习进程、适应当今社会的主流形式与市场需求,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1]
服装设计为艺术专业,其不同于美术美工绘图,雕塑等单一的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不但要符合设计的艺术性,还要顺应时展、顺应市场需求,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首先要培养综合实力水平比较出众的服装设计师,其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设计理念、知识,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较高的市场分析能力与时尚潮流判断能力引导能力。[2]因此,服装设计教学能够依托市场需求,应对学生的基本功和设计理念加大教学力度,再结合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大大加强学生工作后的顺利程度。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服装市场自然也逃不掉社会发展的潜规则迎来巨大的挑战性并承受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其实服装市场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都是服装设计人才的竞争,所以服装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大。当然,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加对外贸易合作往来的增多,服装市场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就出现了服装设计人才供不应求去的情况。[3]而今,大部分高校对服装设计的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服装设计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教学中只注重设计理念和书本教学,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实际效果,这样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直接使得学生达不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参加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在选择人才上也没有意愿接受只会设计原理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江南体育。这样毕业学生就出现了就业难,毕业就是失业的情况。因此,学校应根据服装市场当前形势与发展情况,科学地实施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给在校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平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也为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水平、高思想、高文化的全面型人才。[4]
服装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专业,服装设计的基础就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色彩、服装图案。而服装设计同样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服装构成设计、服装画技法、服装工程技术等。将服装设计将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因此,服装设计课程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专门培养与融会贯通。服装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商品的定位流通于市场当中,在设计与生产上需要更加关注。[5]服装设计专业,需要从设计角度出发,从艺术方面提升设计效果,从技术方面实现艺术的表现,并且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发挥服装设计的重要功能。因此,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形成一种“艺术+技术+市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服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抓好学生服装设计的“技术性”,更要与市场需求挂钩,联系实际市场需求,使“艺术性”“技术性”更具实践价值。教学过程结合艺术设计理论,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并结合两者,使服装设计中难以理解的方式与数据有形化,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服装平面、立体结构,促进学生对于服装艺术的理解与创新,纠正学生对学科选择上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对服装设计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在基于市场需求下服装设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技术底蕴,将设计基础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相结合,融合服装设计的技术领域,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新式服装设计理念。[6]同时,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力求在市场需求上寻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依托市场需求,探索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新方法。
2.2 探索服装构成、服装色彩、服装图案和服装画技法课程基础知识体系教学
服装设计的基本课程,主要以服装构成、服装图案、服装色彩与服装画技法等教学内容为主,这些课程内容有效地将服装设计体系具体化,通过以这些课程内容为基础,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学好服装设计,必然需要充分掌握服装设计的主要工艺,服装图案的选择与绘制是一门重要的艺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内容;服装的色彩搭配更为重要,只有合理的色彩搭配,才能保证服装构成、服装图案更加协调;服装画技法则是实现融合服装结构、图案与色彩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教学内容,从根基抓起,从基础培养,促进学生对技术课程知识结构的掌握,提升学生基础技艺的掌握,使学生在迎合现代服装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充分胜任服装设计这份工作。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综合类高校和专业院校都陆续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等相关专业,但是,入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并且入校后不会很快接触到专业课程,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陷入迷茫。“服装设计基础”的启蒙、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涉及服装领域的有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纺织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还有特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分服装工程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基于区域产业需求、高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高校选择开设的服装本科专业也各有不同。服装高等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专业和方向,但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都有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体现出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服装艺术类专业在第一学年以造型基础和构成基础训练课程为主,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等,服装工程类专业以服装结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学课程为主,基本都较少涉及设计类课程。传统观念影响下,设计类的学生容易陷入“画设计”的学习误区,“重艺轻技”,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而工程类的学生对艺术时尚、设计创新缺乏敏感度,审美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对所在专业的认知度很低,学生很难理解前期基础训练的课程与今后要学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设想今后的专业道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学习方法,拓宽专业视野,初建职业意识。作为面向一个或多个服装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具有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目标就是要打破专业界限,为学生搭建一个艺工结合的知识平台。
为突出“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特点,在教学内容规划中要重视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基础知识的结构逻辑,而无需面面俱到,深入细节。摒弃只强调服装艺术美感的表现,不在乎其工艺可实现性的错误认识,强调综合能力培养而弱化专业差异,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意识,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课程中各章节的纵向知识融合,除了服装设计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设计理论的讲解以外,对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规划和讲解,凸显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学科属性。同时也要注重已经学习和今后要学的课程之间知识的横向融合,承上启下,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的定位及知识关联与技术逻辑。还要融入服装产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发展成果,让不同服装专业的学生都能全面了解服装行业特征及职业特点,建立宏观的行业意识和职业视野,明晰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和位置,明确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今后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
设计类课程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知晓学习方法、明确学习方向,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很重要。“服装设计基础”课堂理论教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将理论分析可视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案例教学法效果突出。教学案例既要分析讲解服装产业、服装设计领域中影响时展的经典事例,也要选择本土化、本地化、市场化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方产业、地方品牌的发展现状,同时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重视对案例中设计背景、设计思路的产生、设计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和说明,而不能只作表象的介绍,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与实践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示。为了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要做好课前引导,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料室、展厅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
作为专业基础课,“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并不难,但充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综合应用就有一定挑战。课堂实践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看似了解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如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点、线、面要素,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课堂实践练习不宜复杂,可多次反复练习,所需时间不宜太长,可设定时限,采取单人形式完成,教师可评价,学生可自评、互评,指导学生掌握专业设计语言,突破思维界限。而课后训练要有一定难度,考量多环节、多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课后训练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完成,因此不宜安排过多,要重质量轻数量。可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课后训练形式和内容,其关键环节、过程进度还需教师监督管理。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在课堂中初次接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是入门初期,实践、实训设计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很重要,它关乎课程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基础课实践任务要以限定形式为主,自主形式为辅。所谓限定就是有条件、有要求的,限定形式可能会被人们认为它与创造性的活动相违背,似乎创造、创意、创新就应该天马行空,没有限度最好。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自由发挥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很难寻找切入点而始终处于不确定、不知所措的状态,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信息的寻找与捕捉中,浪费在无从选择的循环与矛盾中。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明显。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对于“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实践、实训的设计就是要预先设定一个或多个可实施的任务要求,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围绕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思考与创造。
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跟随教师学习,还要学会在课后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在前期专业知识积累较少,没有教师的合理安排和引导,学生会产生学习无从下手、拖拉应付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什么需要记录的就随手找张纸,事后不整理,更做不到长期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从量变到质变,从混沌到领悟的过程。从设计基础课程起,要求学生将上课笔记、课堂练习、设计草图、资料收集、课后学习等内容融汇一体,可文字、绘图、粘贴等,形式和内容不限,汇集成册,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规划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课程网站建设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和互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扩展到间接知识的学习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打破专业界限,涉及领域广泛又有其内在关联,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并在课程网站提交学习心得,互动交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五、结语通过“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搭建了平台,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规划等方面也获得很大提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得以彰显,也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2]严薇.有限无限:装饰图案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根据成衣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将每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细化到具体每日的教学计划安排。使课堂专业知识在三周时间内,有效地成为指导学习实践的理论依据,并使得课程可以深入浅出,由易入难的展开。《成衣设计》进度表中第一周的重点内容是“单款成衣设计”,我们会在本周的第一个学习日讲述“成衣设计分类,成衣相关知识,成衣产业操作流程和相关市场现状”这些内容;第二个学习日是“产品设计开发流程,规范化设计制图,成衣实物展示”等相关内容;第三个学习日是“成衣品类知识,市场调研报告分组,单款成衣设计作业”等内容,第四个学习日是“以本周单款成衣设计练习为目的的市场实地调查;第五个学习日是将市场调研的结果拟成图文并茂的市场调查报告。以此类推,三周一共15个学习日,每周有一个宽泛的学习目标,贯彻到每一天都有详细准确的内容和要求,一步步向大目标靠近。
以上条例清晰的课程安排和进度,通过教师来树立标准化的学习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做任何学习行为之前都要目的清晰明确,方法条理安排得当,且具有现实的执行力度。这三点将有效地影响在《成衣设计》单科课程内的学习规划和节奏。
《成衣设计》课程集合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现实客观市场环境介绍,并和设计实践相结合。从课堂中怎样将三者有效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不断加深且连贯记忆是个首要问题。深入浅出的关键在于“学习起始点的易于理解,激起兴趣;学习中段的横向扩展;学习重点阶段的知识点深入”这几个关键节奏的掌控。重难点的渐进式深入和知识点的衔接成系统的知识链,是我们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会在初期讲到“成衣设计分类和市场客观现状,就业趋势和职业规划”等这几个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激起兴趣的同时再次明确《成衣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区别理解,加深印象的空间。中段的单款成衣设计学习中,我们会加入大量的时尚资讯收集整理方法、服装品牌知识、各品牌的市场运营现状等横向知识点来扩充成衣设计相关知识。在深入的重难点阶段,我们会通过课堂演讲和练习的手段将课堂授课的内容反复加以强化和指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此课程中做出的研究活动还包括将每周,每日的知识要点和学习任务在下一次的学习重点和任务中加以唤醒和重复记忆,每一个知识点串联才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模式。
艺术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衣设计的重要目的是提前掌握未来的职业技能,并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中起到良好的导航作用。我们现阶段进行的成衣设计课程将市场一线的现实工作环境在课程初期就做出详尽而客观的讲述,使每个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都能更清晰地认知自身学习的专业和课程的重要意义,包括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的专业技术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一系列背景因素。
在教师本人持续十年的设计实践过程中,累计了大量图文资料并以此有效指引学生顺应即将面对的职业环境所需。成衣设计的产品开发属于完善的商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从策划到零售终端中间经历的诸如:设计、样版、面辅料采购、产品大货制作、仓储物流、营销和销售等繁复的过程都会受到产品开发的影响,因为设计开发作为源头的工作是被机械生产不断复制的范本,要照顾到实用性、视觉审美、时尚流行、品牌理念和文化的视觉表现、陈列营销等各个环节。设计策划过程中的图文表现,设计商业控制和产品结构表,精确规范的设计图稿,尺寸标注和制作工艺详细说明都是为产品的复制提供最精确的需求。
成衣设计在普遍意义上不仅指绘制图形和设计说明,对于客观设计市场环境和横向比较,需要设计师特别是未来的设计管理者在一系列成衣的整体布局上具有严谨的商业管理模式,即现实中的设计和盈利挂钩。服装产业中的设计开发服务于最终的产品销售和零售终端。这和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艺术创作类设计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市场化的成衣设计管理和商业控制成为本课程的终点和难点。其中关于产品结构和销售波段的认为预测和推断,产品架构中的商业运作技巧和设计开发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商业化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 根据相应的季节销售周期,把货品按上柜时段进行开发,是根据产品销售特点来进行的针对性开发,具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因此,作为服装设计开发中商业控制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课程中强化该环节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包括商业波段控制对产品的最终指导意义。
在成衣设计课程中会出现大量国际和国内品牌的研究和分析,这些分析包含产品视觉分析和风格统计,也包含战略性的商业策划数据。因此对于设计领域内的视觉印象,我们将其数据化成为表格的形式,将每一种风格类型的品牌向学生作出简洁精准的介绍,使其明白品牌风格和理念在成衣设计中起到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
多媒体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直观清晰地进行课堂授课。成衣实物展示:更有助于学生在视觉、触觉等多方位客观实体观察,而不是停留在图片视觉表面。实地市场调研: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当下市场现状,了解从图片到实物的设计过程,增强观察力。带有目的的去进行每一次实地考察。学生课堂演讲:将观察后的结果和作业草案提交并进行课堂演讲,增强学生在制作时的规划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图文展示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解决普遍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纠正学生个别学习和理解误区。
通过基本知识讲解——实物观察——课堂提案演讲——小组协作完成作业这个过程,致力于带动学生主动观察,研究学习方法和反向思维模式,锻炼其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每日授课前的随堂提问能有效监督学生将每天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将吸收——思考——创造这个动作始终贯穿在教学思维和模式中,久而久之使其养成条理化和反复记忆的学习习惯,同时增强学生的独立和协作精神。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建议创建流行资讯的信息库,有多项有效的文件收集模式可供参考,也方便学生将看似纷繁复杂的各类时尚和流行资讯归类分区留存。如,可将流行元素划分为视觉上可辨别的色系、面料、款式,这些都是构成系列化服装设计的整体,也是构成一个系列的风格基准。